新型生物活性玻璃和磷酸钙材料研究进展(上)
信息来源: http://kjnano.com 时间:2018-10-30 16:23:09
来源: 本文刊登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特刊2017年版 ,作者:杜昶 陈晓峰,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 510641)
内容提要:生物活性玻璃和磷酸钙生物陶瓷是重要的硬组织修复材料,含有与骨、牙齿组织相类似的成分。本文概述了生物活性玻璃和磷酸钙材料在制备方法及性能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探讨了其在硬组织修复方面的应用前景。
关 键 词:生物活性玻璃 磷酸钙 仿生合成
生物活性玻璃和磷酸钙生物陶瓷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和骨结合性,主要用于人工骨、人工关节、种植牙和齿科修复领域。生物活性玻璃是最初由佛罗里达大学的Hench 教授于19 世纪70 年代研制开发出来的具有特定组成且能满足特定生物功能的硅酸盐体系的特种玻璃材料,其在植入体内后能与骨组织紧密结合,并产生键合作用而不产生炎症等不良的反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36,37],因而引起了众多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并且随着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工艺、化学组成、组织结构以及理化性能也在不断改进,得到了不断向前的发展,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泛。磷酸钙是磷酸钙盐的总称,能细分为多种的磷酸钙,不同的磷酸钙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在磷酸钙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羟基磷灰石(HA)(Ca10(PO4)6(OH)2),是磷酸钙的最稳定的状态,同是也是骨骼和牙齿中含量最多的磷酸钙盐。
1.生物活性玻璃研究
1.1 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技术
1.1.1 熔融法生物玻璃
熔融法生物玻璃是第一代生物玻璃,也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生物活性玻璃。熔融法生物玻璃的制备方法与普通玻璃的方法类似,首先将一定纯度的粉体原料按照一定化学计量比均匀混合, 然后将混合原料在高温条件下 (1300~1500˚C)熔融,再将高温熔体在水中淬冷,最后通过干燥、研磨和过筛得到生物活性玻璃粉体。其中临床应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是45S5 生物玻璃,其化学组成(质量比)为24.5%Na2O-24.5%CaO-45%SiO2-6%P2O5 四元系统。研究发现,45S5 生物玻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生物活性和优异的骨修复性能,其产品已在牙科和整形外科等临床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如中耳骨修复、牙周缺损修复以及牙槽脊增高等,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31,38-41]。但是,熔融法自身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42],比如高温熔融工艺能耗较大,生物玻璃中的碱金属成分在高温下易腐蚀坩锅造成成分污染,研磨过筛进一步导致有害杂质摻杂且导致颗粒形貌不规则、粒度不均匀,混料不均和分相现象导致成分不均匀,材料呈块状且致密无孔(如图1),比表面积小,离子释放和降解速度慢,不利于新生组织的的长入等。
1.1.2 溶胶- 凝胶生物活性玻璃
如上所述,熔融法能耗大、组分不可控、易引入杂质、结构致密、降解慢等缺陷,这些缺陷都可能限制生物活性玻璃的应用前景,因此,突破高温熔融制备玻璃的限制,找到一种低能耗、反应温和、组分可控、生物活性高、良好可降解性的合成工艺对生物活性玻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溶胶- 凝胶工艺是一种室温条件下制备无机材料的常用工艺技术,同时此技术制备的粉体存在大量的微孔结构。为了改善熔融生物玻璃的一系列缺陷,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利用溶胶- 凝胶工艺制备生物活性玻璃。
20 世纪90 年代,Hench 教授研究组通过溶胶- 凝胶工艺成功制备了生物活性玻璃。以正硅酸乙酯、磷酸三乙酯和硝酸钙为原料作为Si、P 、Ca 的前躯体,在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下,均匀水解形成生物玻璃溶胶,然后陈化得到生物玻璃凝胶,最后通过热处理去除残留有机物成功制备出CaOP2O5-SiO2 三元系统的生物活性玻璃[44]。溶胶- 凝胶生物活性玻璃相比于比熔融生物玻璃,结构更加疏松,本课题组李玉莉[43,45] 对其显微结构表征发现,如图2,溶胶- 凝胶生物活性玻璃是由大量纳米级球形颗粒堆积而成,颗粒堆积形成大量的微纳米孔,这种多孔的结构也赋予了其更大的比表面积,从而具有更快的HCA 形成速度,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并对其微球堆积模型及孔隙结构进行分析,推测溶胶- 凝胶生物玻璃首先由3.1 nm 左右的一级球形纳米粒子相互堆积而成了10 nm 左右的二级球形颗粒,再由这种二级球形颗粒堆积形成更大的三级球形颗粒,其中颗粒以ABABAB…的方式堆积排列,分析模型如图3。
溶胶- 凝胶工艺的引入,使得生物活性玻璃在结构和性能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相比于熔融生物玻璃,溶胶- 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具有如下优点[46,47] :
(1)工艺简单、制备条件更加温和。制备过程基本上是在室温下进行,后续的热处理温度也不超过800˚C,远低于熔融法所需温度;
(2)化学成分的均匀性可达分子级别。反应溶液充分混合,使得溶液在约0.5 nm 的尺度内达到化学均匀,这同熔融法使用的微米级粉末原料的混合均匀度相比,提高104~105 倍;
(3)产品化学纯度高。溶胶- 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制备采用高纯度的化学试剂为原料,保证了所得材料的纯度,此外,还避免了高温熔融时坩锅对玻璃的高温污染;
(4)材料的组成及分子结构可调。通过对材料的组成和分子结构进行调节设计从而赋予材料特定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以满足特定的组织修复需求;
(5)具有大量纳米级微孔、比表面积较大,较高的化学活性和吸附特性,利于复合以及表面功能化或者活性分子的装载,这些性质对于制备组织修复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6)易于制备超细粉体、薄膜、涂层、纤维等多种形式的生物活性玻璃材料,这是利用熔融法难以实现的。
基于上述优点,溶胶- 凝胶生物活性玻璃被生物材料领域誉为新一代的生物活性玻璃[3]。但是溶胶- 凝胶法也存在缺陷,虽然材料结构中存在大量纳米级颗粒,但这些颗粒仍然处于粘结状态,难以分散开的块状材料。通过研磨和筛分方法进行后期处理,得到的是形貌不规则且粒度不均匀的微米级颗粒。难以获得形貌可控、颗粒尺寸均匀的微纳米级生物活性玻璃[48,49]。
1.1.3 模板法溶胶- 凝胶生物活性玻璃
模板法生物活性玻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类新型生物活性玻璃材料,是以有机化学、胶体化学为基础,模板自组装技术结合溶胶- 凝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解决传统生物活性玻璃结构、形态不可控的问题,以表面活性剂为结构导向剂或者形态模板剂,它本身具有特定结构或形态,或者通过自组装能形成特定形态结构,将其引入到反应体系中,而无机物前躯体聚合形成玻璃网络结构,无机物前躯体和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以均匀的形式在分子水平 上自组装成具有特定结构形貌的有机无机复合聚集体,且随着溶剂的不断蒸发,从而使表面活性剂- 无机前躯体形成的自组装聚集体的浓度越来越大,最后热处理去掉模板从而得到具有特定结构或者特定形貌的生物活性玻璃材料[50-53]。
模板法制备生物活性玻璃在近十年间得到了迅速发展,早在2004 年复旦大学赵东元教授课题组[54] 利用溶胶- 凝胶工艺结合模板组装技术,选用三嵌段共聚物P123 作为模板剂,首次制备了高度有序的介孔生物生物活性玻璃,相比于传统的溶胶- 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前者具有更有序的介孔结构,更大的比表面积,也呈现出更快的磷灰石形成活性,图4 为典型的有序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透射电镜照片。
本课题组郭常亮等[55] 采用表面活性剂吐温-80 作为形态模板剂合成了生物活性玻璃纳米簇(图5)。生物活性玻璃纳米簇的宽度约为50~120 nm,长度约为200~500 nm。从图中可以观察到纳米线宽度约为10 nm,堆积形成纳米簇,且堆积排列的纳米线之间存在几个纳米的介孔孔隙。通过氮气吸附- 脱附测试得出生物活性玻璃纳米簇比表面积较高,达到205.3 m2/g。
本课题组雷波[56] 在溶胶- 凝胶制备过程中加入聚乙二醇(PEG)作为形态模板剂,通过PEG分子中的羟基和硅羟基的相互作用合成了具有球形形态的微米级生物活性玻璃(图6),微球形貌和大小可以通过改变PEG 浓度来调节,且体外矿化表征和细胞学实验显示规则球形形貌的生物活性玻璃相比无规则的生物玻璃颗粒具有更好的磷灰石形成能力以及促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能力。
1.1.4 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
人体天然的组织都具有独特的微纳米结构[57,58],如人体牙釉质是从纳米到微米的七级分级微纳米结构组织,骨组织由微纳米的胶原纤维和羟基磷灰石组成,细胞外基质也具有典型的微纳米结构,正因为如此特殊的结构, 天然组织具有传统人工合成材料无法比拟的生物功能优势。从仿生角度出发,这也为新型生物玻璃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溶胶- 凝胶生物玻璃虽然具有比熔融法生物玻璃更高的比表面积和生物活性,但其内部颗粒仍处于粘结状态,分散性差,需研磨、筛分制备粉体颗粒。所得粉体颗粒无规则、易团聚、比表面积较低、形貌尺寸不易控制,这些缺点影响了其活性离子的释放,限制了其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如易团聚性导致制备性能稳定的微纳米复合材料可能性降低,活性离子释放量小;形貌不易控制影响材料活性离子溶出和对细胞介导作用;颗粒尺寸不可控,降低材料被组织和细胞吞噬效率,最终降低、基因的负载/ 转染效率以及成骨介导活性。近年来国内外倾向于发展具有特定形貌、尺寸均匀、分散性好、结构可控的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材料(Micro/nano Bioactive Glass,MNBG),期望提高生物活性玻璃的组织缺损修复效率、基因和活性因子装载效率和组织再生能力。显然,采用模板自组装技术与溶胶- 凝胶工艺相结合制备出具有规则形貌、特殊孔结构、特定性能的微纳米生物玻璃是生物活性玻璃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目前对MNBG 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制备、体外活性表征等方面[50,59-63],关于MNBG 的生物学性能的研究还鲜有报道, 而将MNBG 应用于牙髓组织损伤修复和再生的研究则少之又少。
1.2 生物活性玻璃的组成与结构
溶胶- 凝胶生物活性玻璃的化学组成不同于熔融法45S5 生物玻璃。相对于后者的Na2O-CaOSiO2-P2O5 四元系统而言,溶胶- 凝胶生物活性玻璃由于制备条件温和,不需要为降低玻璃熔点而加入碱金属元素钠,因而组成中去掉了Na2O 组分,成为CaO-SiO2-P2O5 三元系统。而且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组成可调,SiO2 含量的上限比45S5 生物玻璃体系要高,图7 为生物活性玻璃的三相图,浅色阴影区域为熔融法生物玻璃,深色阴影区域为溶胶- 凝胶生物玻璃, 显然后者的SiO2 含量显著提高。熔融法生物玻璃中SiO2 含量一旦超过60 mol%,材料即丧失生物活性,因为随着SiO2 含量增高,玻璃Si-O 网络的连接程度越高,网络结构更加牢固,材料与体液或者模拟体液产生离子交换以及结构中的离子扩散越困难,在生理环境中形成碳酸羟基磷灰石层的能力也下降。而溶胶- 凝胶生物玻璃组成中的SiO2 含量可达80 mol%,仍可保持一定的生物活性[64]。2007年,Jones 课题组又研制出CaO-SiO2 二元系统溶胶- 凝胶生物活性玻璃,组成中的SiO2 含量达到90 mol%,仍可保持一定的生物活性[65]。此外,由于溶胶- 凝胶工艺对材料的可设计性,不同元素如Na、Mg、Zn、Sr 等通过溶胶- 凝胶都可添加到生物活性玻璃材料中[66-69]。
除了材料的组成与材料的生物活性有关,材料的结构也影响着材料的性能。生物活性玻璃的离子释放性能及其体外磷灰石形成能力与其结构密切相关。虽然不同方法制备的生物活性玻璃可能具有不同的组成,不同的比表面积等性能,但所有生物活性玻璃均具有类似的网络结构。首先,生物玻璃的网络结构主要是由硅氧四面体构成,硅氧四面体中三个氧原子与相邻四面体共用,而磷氧四面体通过Si-O-P 键同硅氧四面体相连;其次,玻璃网络中的Ca2+、Na+ 或其他碱金属离子以网络外体的形式存在,并使得玻璃网络结构部分破坏,形成非桥氧键(Onb),非桥氧键数量的增多,使得网络结构更加疏松,玻璃溶解性增加,从而加快了生物活性玻璃的离子释放速度,同时也增强了生物活性玻璃的生物活性[3,70]。生物活性玻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 所示。
1.3 生物活性玻璃的降解与磷灰石形成活性
与生物惰性材料相比,生物活性玻璃优势体现在其可降解性和生物活性。生物活性玻璃作为一类典型的硅酸盐材料,在体液环境中会被溶解,同时伴随着玻璃网络结构中的离子释放,导致玻璃网络骨架的破坏,从而生物活性玻璃发生降解,因此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同时,生物玻璃的降解过程与其体外诱导磷灰石形成过程密切相关。在体液环境下,材料中首先有大量的玻璃网络中的钙、钠等离子释放,与溶液中氢离子快速进行交换,表面形成大量的硅羟基基团,玻璃结构的Si-O-Si 键断裂,可溶性硅溶出,材料与溶液界面形成更多的硅羟基,在这种弱碱环境下,硅羟基聚合形成带负电的富硅凝胶层,从而吸附钙离子和磷酸根离子沉积在硅凝胶层表面,形成无定形结构的磷酸钙层;磷酸钙晶化成后变为羟基磷灰石(HA),晶化过程中有碳酸根等进入晶格则形成碳酸羟基磷灰石(HCA)。在整个过程中,材料的离子释放与磷灰石的沉积是同时进行的,随着生物活性玻璃的降解,磷灰石也相继形成。磷灰石层形成后可吸附周围环境中蛋白分子,利于细胞黏附、增殖及分化后最终形成骨基质,参与到生命过程中[2,29]。长久以来,生物活性玻璃在体液或者模拟体液中诱导HA 沉积的能力是评判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生物活性高低的重要依据[64,71]。影响磷灰石层形成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材料组成、材料形态、孔结构、颗粒尺寸及比表面积等[56,72,73]。
1.4 生物活性玻璃的基因激活性能
随着对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活性”的概念已经不能局限于材料是否具有诱导磷灰石形成的能力,材料是否具有细胞相容性、是否能刺激细胞发生积极的应答反应等性质也成为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生物活性的重要评价依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促进细胞增殖,并诱导成骨细胞分化,促进骨修复,且关键在于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诱导细胞向成骨分化的基因激活作用[2,74]。研究表明,生物玻璃在与水介质接触后,可溶性Si、Ca 等离子基团释放所形成的局部微环境,有利于刺激成骨细胞或骨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且当细胞与生物玻璃的溶解物质接触时,在数小时内便有七种与成骨细胞分化密切相关的基因被激活,说明生物玻璃具有基因激活性能[75,76]。还有研究发现生物玻璃释放的硅、钙等离子可能刺激某条或多条成骨相关的信号通路,从而激活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蛋白合成,促进细胞矿化成骨[77,78]。
1.5 微纳米颗粒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随着微纳米生物玻璃研究的兴起,因此全面了解材料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的研究重点。当细胞与颗粒材料接触后,细胞膜会因为外界刺激而发生响应,进而通过信号因子的传递导致整个细胞行为的变化[79,80]。
1.5.1 颗粒形态的影响
随着微纳米颗粒形貌调控技术的发展,微纳米颗粒的形状以及空间排布对细胞作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细胞膜对不同形状微纳米颗粒的响应存在着差异,在颗粒与细胞接触作用中,细胞膜功能和膜上分子的运动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所吸附的颗粒形状变化的调控,进而可能影响细胞对颗粒的内吞作用,细胞内吞的发生会诱导细胞生长和分化等行为的变化[80,81]。Huang 等[82]研究发现介孔硅材料会被细胞内吞且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形貌效应,相比球形颗粒,细胞对棒状颗粒有着更多的内吞量和更快的内吞速率,对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增殖等影响更大;Xu 等[83]发现针状和短棒的HA 纳米颗粒比球形HA 颗粒更容易造成对细胞正常行为的抑制;而对生物活性玻璃而言,除去细胞内吞作用影响,生物活性玻璃中释放的Si 和Ca 等离子的浓度直接影响到细胞适应性,浓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细胞正常行为[2] ;而颗粒的形貌、分散性显然影响着其比表面积进而影响着活性离子的释放,本课题组雷波[56] 研究发现,相比于不规则形态的生物活性玻璃颗粒相比,具有规则球形形貌的生物活性玻璃材料因为具有更好的离子释放性能,因为显示出更好的细胞相容性,更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然而,对于具有不同形态如棒状、球形等的生物活性微纳米颗粒对细胞行为影响比较的研究还鲜有报道。
1.5.2 颗粒尺寸的影响
尺寸效应是微纳米颗粒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方面,颗粒尺寸能够显著影响细胞对材料的吞噬作用[84,85]。当颗粒尺寸足够小时通过扩散作用自由通过细胞膜而进入细胞内部,对大颗粒而言,细胞通过特异性摄取对材料进行内吞。Vallhov等[86] 研究发现小尺寸和低浓度的介孔二氧化硅材料会对细胞的活力、细胞内吞有着更小的影响;Huang 等[87] 认为,HA 纳米颗粒相比微米颗粒,不仅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还能上调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Tobias 等[88] 发现大尺寸(~32 μm)颗粒明显诱发细胞产生炎症现象,而小尺寸颗粒(~1 μm)几乎不会诱发细胞出现炎症;同样对于生物活性玻璃而言,生物活性玻璃颗粒尺寸还影响着其比表面积而降解性能,小尺寸生物玻璃可能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高的比表面积提供更多的表面吸附位点,因而增加了表面蛋白和生长因子的吸附,进一步促进了细胞的增殖。本课题组雷波[48] 比较了不同尺寸(40~180 nm、400~800 nm、2000~4000 nm)的生物活性玻璃颗粒对细胞学性能的影响,发现40~180 nm 组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呈现更好的细胞黏附和增殖性能。
综上所述,微纳米颗粒的形貌、分散性和尺寸大小都会影响其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同材料的颗粒对不同细胞可能会发生不同的细胞响应行为。因为材料的结构组成、表面电荷、理化性能、细胞膜组分存在差异性, 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生物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与细胞进行研究。
1.6 微量元素摻杂对生物活性玻璃性能的影响
前面论述到生物活性玻璃的Si、Ca、P 等离子溶出产物能够刺激成骨细胞或骨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且成骨细胞分化密切相关的基因被激活。然而除了Si、Ca、P 等传统生物活性玻璃的主要组成元素外,一些微量元素同样有着积极的生物学效应,而且溶胶- 凝胶工艺对材料的具有可设计性,因此根据应用需求,一些微量元素如Mg、Zn、Sr 等可通过溶胶- 凝胶引入到生物活性玻璃材料中,从而进一步提高生物活性玻璃的性能。
镁(Mg)元素是骨代谢过程的重要元素,影响成骨和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稳定性,刺激新骨形成[89,90]。有研究报道,Mg摻杂的生物玻璃(Mg-BG)由于Mg 的引入破坏了玻璃的网络结构,因而具有更快离子释放速率[91]。然而,Varanasi 等[92] 发现Mg-BG 的浸提液与细胞共培养,与成骨分化相关的基因如COL-I、ALP、Runx 2 表达量上调。
锌(Zn)元素是重要的微量元素,它参与DNA 及蛋白的合成,并通过蛋白合成刺激骨形成,且能够增加ATP 酶活性,调节成骨分化相关基因如COL-I、ALP、OCN 的表达[93,94]。有报道发现ZnO 取代CaO 而引入到摻生物玻璃(Zn-BG),由于Zn-O 键能达到180 KJ/mol,大于Ca-O 的键能110 kJ/mol,因而Zn 离子很难从玻璃中溶出,进一步减缓了Si、Ca 等离子的释放,也抑制了其磷灰石形成能力[95]。
锶(Sr)元素同样是一种人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且与骨组织间有良好的亲和性[96]。低剂量的Sr 能够有效地治疗骨质疏松症,目前药物雷尼酸锶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上起到良好的效果[97,98]。研究发现,一定量的Sr 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同时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形成防止骨组织再吸收,从而促进新骨的长成[99,100]。
显然,掺入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可能进一步提高生物活性玻璃的理化性能以及生物学性能,因此在制备过程中掺入某种或几种元素至生物活性玻璃网络结构中,更好的应用于组织缺损修复也是生物活性玻璃研究的一个可行重要方向。
1.7 生物活性玻璃在齿科修复中的研究
生物活性玻璃由于其特有的无机非晶态结构、促进生物矿化以及基因激活等优异性能、被认为是一类优越的骨、齿科修复材料,生物活性玻璃在骨、齿科修复体已经有了广泛的临床应用。熔融法制备的生物玻璃骨、齿科修复体现已在许多发达国家应用于临床治疗,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如植入由牙周病或慢性根尖周炎造成的颌骨缺损区,能够促进新骨形成、提高人工种植牙与颌骨的结合强度等。将生物玻璃植入拔牙后形成的牙槽窝,可以防止由于牙槽嵴萎缩给后续的义齿修复带来的困难[101]。
牙本质和骨均为天然的矿化组织,虽然二者物理属性不同,但它们之间有类似的组成成分、形成机制和生物学特点,生物活性玻璃在骨缺损修复中的成功应用也预示着其有可能应用于牙髓组织损伤的修复再生。目前关于生物活性玻璃在牙髓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尝试将生物活性玻璃作为盖髓材料。动物实验表明,用45S5 生物玻璃盖髓可明确形成牙本质桥,牙本质桥下方的牙髓炎症轻于用氢氧化钙盖髓。生物活性玻璃盖髓剂能提供良好的生物矿化微环境,诱导牙髓细胞分化,促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102]。北大米姗姗等人[103] 将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浸提液与人牙髓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发现生物玻璃浸提液能促进牙髓细胞增殖以及ALP 活性的提高,提示生物活性玻璃与牙髓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对牙髓细胞分化有积极作用。近期有学者报道[104] 将人牙髓细胞接种于45S5 生物活性玻璃支架材料进行体外培养,发现细胞成骨相关基因如Runx 2,OCN 等表达量提高,二者共同植入裸鼠体内能生成骨样矿化物质,提示45S5 生物玻璃能够增强人牙髓细胞的矿化能力。本课题组与北大口腔医学院合作将生物活性玻璃与牙髓组织复合后裸鼠皮下埋植发现生物活性玻璃对牙髓具有良好的成牙诱导能力,能够促进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生成[105]。
虽然目前关于生物活性玻璃在牙髓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但从已有的研究报道可以提示生物活性玻璃在牙髓牙本质再生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公司汇集新材料研究领域具有多年开发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以独有的技术开发了纳米银水溶胶、纳米银油性溶胶、纳米银凝胶、抗菌母粒、纳米银复合粉体、纳米金溶胶、纳米金凝胶、无色络合纳米银溶液、银离子白色抗菌粉体、银锌抗菌防霉剂、银锌铜复合抗菌防霉抗藻剂、银离子粉体、生物活性玻璃粉体、生物活性玻璃-Ag复合粉体、生物用磷灰石-Ag复合粉体等等一系列新型先进功能材料,在消毒杀菌、抗菌抗藻防霉、医疗卫生、生物医药、日化、保健、纺织、生物工程、农林牧业、宠物家居、节能减排等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客户利用本公司原料成功开发了纳米银妇用凝胶、纳米银漱口水、纳米银空气清新剂、纳米银抗菌刮痧器、纳米银卫生筷、纳米银抗菌耳机、纳米银粉末涂料、纳米银卫生巾芯片、纳米银保鲜膜、纳米银抗菌奶瓶、纳米银抗菌无纺布、生物活性玻璃牙膏、宠物用抗菌消毒喷剂、日常家居用抗菌消毒喷剂、汽车消毒除味剂、抗菌吸汗除味粉剂、抗菌硅胶片、抗菌防霉玻璃胶、抗菌防藻网箱/渔网等等一系列性能优异的实用新型产品,为保证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发挥了巨大作用,也给客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与信心。
联系我们:
广州市科瑨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www.kjnano.com)
业务咨询:13602870664 / 020-84178402 ,E-mail:13602870664@139.com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70号